線上文章請點這裡

當台灣正慢慢陷入大陸的魔掌,它令人驚奇的首都,曾經既混亂又和平,既髒亂又崇高,故事又正在被改寫中。

這是上上個禮拜紐約時報雜誌旅遊專刊裡的落落長的文章,介紹了人格分裂的台北。我覺得很有趣的是他們照片的選擇。最大的兩禎是一定要有的台北101 (很可惜是在灰暗天空下),還有我一向引以為傲的敦南行道樹。再來還有文章裡也提到重新命名的前中正紀念堂、掛滿國旗的天橋、西門町的媽祖廟、機車待轉區、忠孝東路中山北路口掛滿招牌的大樓。線上版文章的圖更多,還有龍山寺、入聯標語+總統府衛兵、一個樹腳下的店、一個街角、紅包場、西門町的水果攤、待售的獨角仙、西門町的廣告看板、修鞋小舖、大同區醜陋的屋頂們。

作者訪問了一個開咖啡店的阿伯,阿伯告訴他日據時代被迫學日文的事情,這位錢阿伯1949年和一些離開蘇聯的俄國人一起開了這家咖啡店。1970年代開始,台灣變成代工王國,人們到他的咖啡店喝咖啡聽股票。漸漸地越來越多外國商品進入台灣,喝到一杯外國風的咖啡變得非常簡單。那天早上,錢阿伯的店裡只有他和她女兒。
他還在光點訪問了朱天心。他要朱天心介紹他所剩無幾的舊台北。朱天心介紹他去台大附近,他在熱鬧的泰順街那邊找到了一處靜謐的舊日式平房。他接著又訪問了另一個小說家,專門找尋老蔣時代的亡靈的Luo Yichin (這個我猜不出是誰了),Luo帶他去紅包場。Luo說這些客人多半是單身的老兵。消失的世代,消失的鄉愁,消失的紅包場。

台北還有,慢慢被除去政治意義的中正紀念堂,龍山寺是1986黨外人士為解嚴抗爭的地方 (我也不知道有這件事),還有裝著真正故宮寶物的故宮,同時展示了莊嚴的民族救星蔣公陵寢,也有記錄著人們無端消失的白色恐怖。還有台灣兩黨針鋒相對的國會,有人在裡面丟食物打架的國會。

他也到了電影六號出口的西門町。西區的台北比較有個性,有很多新奇東西的迪化街,還有桃源街牛肉麵。代工業慢慢移轉到大陸,藝術人士也紛紛前往大陸。電影製作人Michelle Yeh告訴他,在兩岸發展是現在的生存之道。

最後一天,他拜訪了在大安森林公園附近電影飲食男女的拍攝場景之一的茶屋屋主Chow Yu。Chow Yu六十幾歲,他爸爸曾經把自由市場經濟的書翻成中文,他的茶屋其實是為了要舉辦音樂會和讀書會用的。但是近來他迷上了老茶,老茶讓人想起老時光。


我很佩服外國記者對於他國文化的深入了解。雖然這其實是旅遊專刊,作者可能不是記者,但是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深度文化之旅。從小說、電影到政治歷史,他其實也刻畫出了很正確的 (我個人認為) 的台北印象。
以前在好萊塢附近和朋友遇到一個USA Today的記者在訪問路人有關於美金爆跌對於購物狀況的影響。他問我們哪裡來,說完台灣以後,他還問城市。他知道台北我並沒有很驚奇,但是他竟然連高雄台中都知道! 真的不得不為他拍拍手,連跑經濟的記者都能對於遠方的一個小島的次要城市都知道。我卻說不出就近各個南亞國家一個以上的城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i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